突如其来的疫情,虽然使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,但学生好学上进之心,老师迎难而上的决心,使初次采取网络教学的《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》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心、责任心,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。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,未开学前课程组各位老师就开始连夜准备网络课程的视频录制工作,并在原教学计划的第一节课就正式开始进行网络授课,助力环境工程全国一流专业建设和疫情防控工作。
课程结合疫情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力
疫情之下,无法返校,学生有焦虑心情;初次网络教学,师生均有适应过程。为了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,第一次课绪论中老师就提出疫情下废弃的口罩问题,家庭废弃口罩与医院的去向是否应该有差别,为何有差别?结合同为废弃口罩的分类处理,学生们讨论到垃圾分类,从垃圾分类探讨到垃圾产生的根源,老师从“纣王的象牙筷子”和“渔夫的故事”引出垃圾的产生是人的贪欲导致。但有的学生认为这个观点存在问题,在群里同学们互相辩论,认为垃圾是必然产生,贪欲只是导致了垃圾量的增加。针对疫情与固体废物关系的课程作业,同学们从“鼠疫”到“非典”再到目前的“新冠肺炎”,认识到了如果不进行疫情控制,沾染病菌的废物将成为瘟疫传播的媒介,真正认识到固体废物的危害。喜欢学习、善于学习、勇于提问和思考是教与学的目的。结合疫情授课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,问题的设问与讨论,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。
课程融合思政,提升学生责任担当与专业认同
2020版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要求,如何结合疫情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,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疫情之下,是谁在医院抢救病人?是谁抢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?大量医疗废物的产生需要应急处理,又是什么人在建设应急处理处置设施?通过这些现实问题的提问交流,通过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抗疫与同学们在家中学习环境对比分析,使同学们真切理解了什么是责任与奉献。通过抢建医院中校友的参与,提高了同学们对学校的认可;更通过医疗废物、医疗废水设施的应急建设,使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专业的重要。通过医生、建筑施工、环保技术人员的不畏疫情,同学们也理解了什么是职业精神。课后讨论中关于中外感染人员的对比分析,使同学们更深刻认识到党中央决策的正确性和中外制度、文化差别对社会管理的影响,坚定了“四个自信”。
课程耦合云技术,涵育环境师生教学相长
疫情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根据教育厅和学校学院要求,如何保证同学们不耽误学习,课程组在正常计划开学之初便开始进行网络教学的准备工作。王亚楠老师购买了金舟录屏大师,指导课程组老师软件使用,各位老师更是熬夜录制课程录像为网络授课做准备,提高了老师们对网络教学的认识和能力。初次网络教学,从第一次课前的紧张忐忑到下课后的兴奋和成就感。课程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调查。结果显示,认为网络教学帮助较大的学生占95%以上,认为教学效果好的占86%以上。并且,同学们从预习资料、主要内容总结、自主学习、增加讨论机会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。
疫情终会过去,无法阻挡人类社会的进步。课程组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实践,改进教学方式方法,提高网络教学水平,着力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。(撰稿:王亚楠;审核:邵长飞)